○孫秋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農業發展。只有農業強了,農產品供給有保障,物價穩定、人心安定,經濟大局才能穩住?!苯眨r業農村部、科技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未來十年要建成運轉高效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以新質生產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也是汕尾市推動高質量發展“1+2+9”工作安排的關鍵一環。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推動農業產業升級、提高生產效率、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汕尾市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汕尾市農業發展的現狀
汕尾市總面積為4865平方千米,其中林地面積2629平方千米,耕地面積766平方千米。2024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6.27億元,農業產值136.91億元,糧食產量45.18萬噸,其中糧食作物主要有稻谷、薯類和大豆,經濟作物則以油料作物花生為主。汕尾市農業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擁有金針菜、青梅、綠茶、蓮花山茶等特色農產品。目前,全市共創建了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6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共培育30個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35個“粵字號”農產品品牌。截至2024年底,全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77.7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個百分點,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33%。但不容忽視的是,汕尾農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
(二)汕尾市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生產效率偏低。汕尾農業機械化水平雖整體表現良好,但不同農作物間機械化程度差異大。如水稻生產在耕、種、收環節已實現較高水平的機械化作業,但甘薯、花生等其他農作物機械化程度較低,大部分仍依賴人工勞作。像甘薯在種苗移栽、收成環節,由于缺乏高效適用的機械,人工挖掘易造成薯塊損傷,影響甘薯品質和經濟效益。
2.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大。汕尾市2024年使用農藥量達數2163噸,化肥施用量也處于較高水平,過量的使用導致土壤酸化,有機質含量下降。在一些蔬菜種植集中區域,由于長期過度依賴化肥,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減弱。此外,部分區域環保設施不完善,部分農作物出現生長不良狀況,農產品質量檢測中也發現重金屬超標問題。
3.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汕尾在農業科技領域雖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創新方面仍存在明顯短板。與發達地區相比,農業科研投入、高端科研人才儲備不足。在科研投入方面,汕尾對農業科研項目的資金支持力度相對較小。在高端科研人才儲備上,多數農業相關企業和科研機構人才結構不夠合理,缺乏具有創新能力和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端人才,難以完全滿足農業現代化向縱深發展的需求。此外,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轉化率較低,使得農業科技創新對農業現代化的支撐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二、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可以提升并改善農業生產方式與產業格局。它以新的科學技術打破傳統農業發展瓶頸,不僅能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還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路徑,更在保障糧食與農產品安全上發揮關鍵作用,全方位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
(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科學技術可打破傳統農業對人力和自然條件的依賴,如精準施肥、高產栽培、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可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水肥利用率,減少肥料流失和土壤鹽堿化,降低生產成本。其次,利用5G技術、衛星遙感等技術,可對農田進行精準測繪和分類,實時監測土壤水分、土壤溫度和作物營養狀況等數據信息,同時對病蟲害進行預警和防控,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優化配置和精準管理,有效解決了勞動力短缺難題,推動農業生產向規?;?、集約化邁進。
(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科技為生態友好型農業轉型提供可能性路徑。如通過生物技術培育抗病蟲害作物品種,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利用循環農業技術將畜禽糞污、秸稈等廢棄物轉化為有機肥和生物能源,實現資源的循環使用,形成生態環保的綠色發展模式,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
(三)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
科技不僅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還可顯著提高產量,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在源頭上減少農藥使用量,讓農產品更綠色健康。
三、推進汕尾市農業科技應用的對策建議
汕尾在農業領域已積累深厚的發展根基,通過將科技深度融入農業,不僅釋放了勞動力,更實現了農產品產量與品質的雙提升,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在農業科技產業化進程中,一系列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與產業形態應運而生,進一步拓展農民的增收渠道。為持續深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現圍繞農業機械應用、智慧農業試點、多產業聯動與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四大核心方向,提出相應的發展建議,助力汕尾農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新臺階。
(一)推廣農業機械化應用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載體。農業機械可以實現精準作業,高效率地完成農業生產。當前,農業機械應用的推進面臨諸多挑戰,其中資金短缺與經營規模碎片化是兩大核心制約因素。資金短缺問題可通過農村專業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部門以入股、聯合經營等方式籌集資金購置適用的農業機械實現資源共享;同時,政府加大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力度,加快補齊水稻育秧、機種短板弱項,積極推廣集中育秧、機插秧、機直播等水稻育秧和種植機械化裝備和技術。另一方面,土地分散經營、種植養殖規模較小的問題可通過招商引資、政策優惠等拉動企業入駐,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合作社為紐帶、農戶為基礎的新型經營體系,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規?;a與標準化管理,打破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二)建設智慧農業試點
汕尾在網絡通信方面表現出色,已基本實現光纖網絡和4G網絡的全覆蓋,為智慧農業中的傳感器數據傳輸、遠程監控、智能決策等環節提供堅實的網絡保障。持續深入打造創新智慧農業體系,推廣傳統農業技術包括精準施肥、高產栽培、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實現水肥的精準施用和管理。實時監測農田的植被指數和作物健康狀況等信息,加強對病蟲害進行預警和防控,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優化配置和精準管理。通過智慧農場建設,引進智能無人機、輔助駕駛儀、驅鳥器、遠程水泵等裝備和配置傳感器,推動傳統農機改造與升級,實現水稻耕種管收智能化作業和生產過程多參數自動監測,大力提高生產效率。培育壯大“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聯合體,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裝備能力和服務能力建設,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
(三)加強多產業聯動
現代化農業通過標準化的生產體系能有更好的品控機制,精準迎合消費者對綠色健康農產品的需求,依托農產品深加工技術,可將初級農產品轉化為高附加值商品——如把青梅加工成保健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打造智慧農業園區、生態循環農場等現代化農業場景,將田園景觀、農耕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讓農業從單一生產功能向“生產+觀光+研學”等多元功能轉型,激活農村經濟新活力。同時,打造數字農業5G云平臺,提升農業產業園區數字化基礎設施水平,促進數據互聯互通,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產業鏈全過程和應用,讓農業生產更有“科技范兒”,耕地更“智能”,種養更“智慧”。
(四)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合作
農業科技人才是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能夠將先進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近些年,汕尾大力推行農村科技特派員項目,可借助該項目讓專家團隊深入農村種植基地,開展精準服務,培養本土人才,提升現有農業從業者的科技素養與專業技能。同時,大力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深度合作,搭建產學研協作平臺,依托科技實驗示范基地、農業科技園區等創新試驗研究,讓“實驗室”與“田間地頭”無縫對接;引進優質種苗培育、蟲害防治等新技術,建立標準化育苗基地、制定種植技術規程,為農業生產提供全鏈條技術支撐。
(作者單位:汕尾職業技術學院區域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