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百千萬工程”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之年。自2022年以來,城區乘著“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東風,以“山海湖城”生態本底為依托,錨定“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濱海新城”目標,城區全面發力,全域并進,統籌產城融合、城鄉協同、綠色發展。從頂層規劃到民生細節,從產業升級到公共服務,一幅“城美、業興、民富”的新畫卷在城區大地徐徐展開。

近年來,城區綠美生態建設成效初顯,人居環境不斷優化提質。圖為市區一角。
頂層設計賦能
勾勒城市發展新框架
城區將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先手棋”,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統領,構建覆蓋全域的規劃體系。2023年9月,城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省批復實施,同步完成各鎮(街道)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實現城鎮開發邊界內全覆蓋,為城市發展更新“路線圖”。
產城融合激活發展動能。城區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馬宮漁港經濟區規劃6萬公頃產業發展空間,聚焦“種業—養殖—加工—銷售—漁旅”全鏈條,華潤零碳現代化海洋牧場、海興農現代海洋種業產業園等項目相繼落地,今年將啟動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園建設,推動海洋經濟向高端化延伸。深圳光明—汕尾城區共建產業園以1421公頃規劃面積,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產業,今年4月,一期基礎設施項目已動工,綠色智能印刷包裝產業園等新興項目蓄勢待發,預計年內投入開發資金5億元。
交通升級重塑城市格局。交通是城市發展的“動脈”。城區構建“306090”對外交通圈與“152030”市內出行圈:隨著廣汕、汕汕高鐵相繼通車,深汕西高速改擴建工程完工,實現了30分鐘直達深圳、香港,60分鐘覆蓋珠三角,90分鐘通達鄰省的交通網絡;廣東濱海旅游公路品清湖南岸段加速建設,串聯起濱海旅游黃金海岸。內暢工程同樣亮眼:自2023年以來,建成市政道路25條,打通“斷頭路”7條,四馬路升級后通行能力提升50%,金鵬路西段貫通,縮短東西片區時空距離,城市交通“毛細血管”全面疏通。
公共服務彰顯民生溫度。城區以“15分鐘生活圈”為目標,補齊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民生短板:新建學校5所,新增公辦學位1910個,深圳光明區“組團式”幫扶汕尾中學、香洲小學,高考本科上線率同比提升7.58%;汕尾逸揮基金醫院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建“灣區總部+汕尾院區”模式,引入30名博士,建成6個省級重點專科,建設深汕中醫醫院,填補粵東中醫藥服務空白;全區建成41家幸福長者食堂,為2000名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務,城區福利院獲省民政廳二星級評定授牌,實現星級評定零的突破。
品質提升攻堅
雕琢濱海城市新風貌
城區立足“山、海、湖”特色,將自然稟賦與人文底蘊融入城市空間,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魅力城區。

游客們在新建成的品清湖南岸段碧道上騎行。
山水城景深度融合。環品清湖綠廊碧帶串聯6個景觀節點,修復生態岸線5070米,新增紅樹林2.4萬平方米,親水棧道成為市民休閑打卡地;夏樓美口袋公園依托山體打造“山景+綠植”生態空間。2023年以來,城區建成口袋公園11個。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計劃,今年城區將再添7個口袋公園,實現公園綠化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7.59%;海濱西沙灘公園通過生態修復與景觀塑造方式,形成“觀海、親海、樂海”休閑帶,成為濱海城市新地標。
文化基因融入城市肌理。城區長沙炮臺修繕后融入農文旅融合片區,成為紅色教育與休閑旅游結合點;汕尾非遺展示館深度挖掘漁歌、媽祖文化,以800平方米展陳空間講述城市記憶;清湖高級中學、汕尾文化中心等建筑采用“海浪流線”“珍珠貝”造型,將海洋元素融入建筑美學,既體現地域特色,又實現城市風貌統一。
長沙炮臺舊址成為新晉熱門打卡點。
精細治理提升居住品質。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關鍵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城區對77個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實施“一小區一方案”,通過“入戶聯心”收集居民訴求方式,推動建安宿舍小區“四網合一”整治清除1.5公里“空中蜘蛛網”,銀城小區新增停車位、升級消防設施。截至目前,38個小區完成改造,其中34個在建,剩余5個將于今年年底將全面完工,惠及居民1.14萬戶。
城鄉協同發展
構建融合共享新格局
城區以“強縣城、興城鎮、美鄉村”為路徑,推動資源向基層傾斜,縮小城鄉差距,繪就城鄉共美畫卷。
基礎設施城鄉聯動。近年來,城區實現農村道路硬底化率達98%以上,縣道X131線單改雙工程提升通行能力;污水處理實現城鄉全覆蓋,東部水質凈化廠(一期)作為粵東首座“全地埋”式水廠,日處理能力達15萬噸,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9.6%;生活垃圾實行“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區處理”模式,清運率、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

城區干部開展入戶聯心活動。
公共服務城鄉均衡。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構建“1+7+59”醫療服務網絡,5G遠程診療覆蓋59個村衛生站,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依托”;教育集團化辦學成效顯著,新城中學教育集團帶動馬宮校區質量提升,東涌學前教育集團以“1+5”模式提升區域保教水平,鄉鎮“三所學校”辦學條件100%達省級標準。

城區建設幸福長者食堂。
產城人文協同發展。長沙灣服務區通過鯨魚造型設計,深度融入海洋文化元素,聯合金町灣旅游區、長沙村構建“交通+農業+文旅+商業”綜合發展示范區,自試運營之后,日均接待游客3萬人次;捷勝所城公園、紅草高新技術產業園公園等項目,將歷史遺跡、名人文化融入公共空間,既保護歷史風貌留住鄉愁,又促進鄉村旅游消費活力。
從規劃藍圖到實景呈現,從產業集聚到民生改善,城區正以“山海湖城”的獨特氣質,書寫著革命老區新型城鎮化的時代答卷。
站在“三年初見成效”的新起點,城區將繼續以“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推動新型城鎮化向縱深發展:深化與深圳光明區產業共建,打造大灣區產業轉移首選地;提速馬宮漁港經濟區、濱海旅游公路等項目,做強海洋經濟與文旅產業;持續優化老舊小區改造、智慧交通等民生工程,讓城市發展更有溫度。未來,這座濱海新城將繼續在產城融合中積蓄動能,在城鄉協同中彰顯魅力,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