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戶在收割早稻。
當夏日和風拂過希望的田野,金黃的稻浪在城區田間此起彼伏。近日,城區早稻率先迎來收成季,成為今年我市首個開鐮收割的縣區,正式拉開全市早稻收割的序幕。
6月20日,城區馬宮街道的稻田里,收割機穿梭作業,飽滿低垂的稻穗被卷入機倉,脫粒、裝袋,一氣呵成。農戶陳大叔望著金燦燦的稻谷,臉上洋溢著抑制不住的喜悅:“這批新引進的水稻品種太給力了!從播種到成熟才105天,比往年品種足足提前了20多天,不僅節省了大量時間,還讓我們少費不少精力。”
據悉,此次城區引進的5個新品種水稻,不僅生長期短,還具備易種植、抗病蟲害、抗倒伏等多重特性。這些品種莖稈堅韌,在抗旱節水與耐鹽堿方面表現出色,面對稻瘟病、紋枯病等常見水稻病害展現出強大的抗性,為糧食穩產增產提供了堅實保障。經科學測產,新品種畝產量達到983.6斤,實實在在為農戶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城區早稻的豐收盛景,背后凝聚著農業科技特派員團隊的辛勤汗水。自新品種試種以來,城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林述廣便帶領農業科技特派員團隊常駐田間地頭。從播種育秧到田間管理,他們全程提供技術指導,結合城區土壤、氣候條件,制定精細化種植方案,并通過集中培訓、一對一幫扶等方式,將復雜的種植技術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實用技巧,大幅降低種植門檻,讓農戶輕松掌握種植要點。“科技特派員手把手教我們施肥、防治病蟲害,遇到問題隨時能聯系上他們,有他們在,我們心里特別踏實。”農戶們對科技特派員團隊的幫助贊不絕口。
新品種早稻的試種豐收,正是城區落實“百千萬工程”,全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城區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引擎,依托城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加速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與效益,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該區有關負責人表示,城區將繼續深化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探索“科研+示范+推廣”新模式,以科技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百千萬工程”貢獻更多“三農”力量。
汕尾日報記者 張文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