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區新港街道,活躍著這樣一群特殊的“編外干部”:他們或是退休老支書,或是資深老船長,或是熱心老大媽,雖已銀發染鬢,卻依然奔波在背街小巷、船頭岸邊,用熟稔的村情民意、豐富的人生閱歷,為基層治理注入溫暖而堅韌的力量。
近年來,新港街道以“老支書幫幫團”“老船長調解隊”“老大媽服務隊”等特色隊伍為抓手,構建起“黨建引領、多元共治、精準服務”的基層治理新格局,讓“五老”(老干部、老黨員、老模范、老教師、老戰士)成為破解民生難題的“金鑰匙”,書寫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新港篇章。

銀發智囊團成員在榕樹下開展“板凳會”。
老支書幫幫團:經驗足點子多
今年2月,一場為時兩年的工傷賠償糾紛在該街道司法所畫上句號。65歲的泥水工人在工地作業時被墜落的工友砸傷,雖雙方都在第一時間送院治療,卻與包工頭等人因二次手術費用金額等陷入僵局。此時,“老支書幫幫團”主動介入,憑借多年基層工作經驗,一方面安撫傷者家屬的情緒,另一方面從法理、情理雙重角度勸說包工頭:“都是鄉里鄉親,何況工傷情況清楚,盡早解決才是正理。”經過3輪調解,雙方最終達成賠償協議,矛盾得以妥善化解。
這支由12名退休老支書組成的隊伍,是新港街道基層治理的“活地圖”。他們走街串巷開展“入戶聯心”,用“大白話”解讀醫保政策、以“拉家常”收集民意訴求。在海濱社區,老支書們通過“板凳會”“擂茶會”等形式,將政策宣講融入煙火氣——有人現場演示手機繳醫保,有人用案例解析“以舊換新”補貼……今年以來已協助解決民生問題21件,調解矛盾6起。正如新園社區老支書余經金所言:“我們多跑一里路,群眾就少操十分心。”
老船長調解隊:威望高善調和
去年隆冬時節,新港街道海域驟起極端天氣,一艘漁船在風浪中受損嚴重。事故發生后,涉事漁民與肇事船主因賠償金額爭執不下,雙方劍拔弩張,甚至撂下狠話“要讓對方好看”。危急時刻,新港街道綜治中心迅速響應,聯動“老船長調解隊”、漁村蘇氏宗親會,“吹哨”漁政部門和水上派出所組成專業調解隊伍。調解人員逐戶登門,以“村規民約”明權責,借“漁村情誼”化心結。最終,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雙方握手言和,就賠償事宜達成一致,一場可能被激化的矛盾悄然化解在漁港的暮色之中。
新港街道的海岸線蜿蜒如詩,它見證了一代又一代漁民的辛勤耕耘,也出現了許多涉漁糾紛頻發的治理難題。在此背景下,“老船長調解隊”應運而生,成為基層治理的一抹亮色。這支由退休老漁民組成的隊伍,憑借“船老大”的威望,將調解工作從岸上延伸到船頭、漁排,深入漁民生產生活的每一處角落,實現 “矛盾發現于船頭、化解于岸口”。近三年,他們成功調解涉漁糾紛9宗,其中涉及港澳漁船4起,涉案金額超169萬元,切實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為“熟人社會”的和諧穩定提供了生動注腳。
老大媽服務隊:熱心腸接地氣
在“鳳山南片”,有一位年邁的紅衛村村民,獨自面對著生活的重重困境:兒子肢體三級殘疾,關節病惡化急需手術,家庭積蓄早已耗盡;孫子患有語言二級殘疾,需要更多支持;而他自己年老體弱,無法再從事任何工作。正當這個家庭陷入絕境之時,紅衛“老大媽服務隊”及時伸出援手。她們在走訪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迅速核實,發現該家庭符合低保戶條件。于是,“老大媽服務隊”積極協助這位父親準備申請材料,耐心指導他填寫表格,并詳細講解相關政策,最終順利提交了低保申請,為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點亮了一盞溫暖的希望之燈。
紅衛漁業村拆遷后,1200余名村民散居于城區各處,管理難度激增。針對散居村民“住得散、難管理”的特點,新港街道紅衛漁業村按照原有戶籍村民的現居住地,將城區劃分為6個散居片區,每個片區設3至4名“老大媽”聯系人,構建“社區——片區——樓棟”三級自治網絡。她們建立微信交流群收集民意,定期走訪困難家庭。今年以來,已收集意見15條、走訪慰問困難戶119戶。真正做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讓散居村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
霜鬢何曾老?灼灼映霞紅
在新港街道綜治中心,一塊巨大的“民情地圖”實時跳動著數據:733宗事件處置記錄、4159次走訪任務、1602個單位場所、139件矛盾糾紛化解詳情……這些數據背后,是“老經驗”與“新科技”的深度融合。“老支書幫幫團”成員手持“聯心碼”入戶,居民掃碼即可反映問題,從公共廁所堵塞到巷子停車糾紛,各類問題通過網格員上報至街道綜治中心,形成“上報—處置—回訪”閉環。“我家屋頂經常漏水,遇到刮風下雨,不知道怎么辦?”在該街道芳榮村,聯戶人員走進特困戶李某家中,發現李某家屋頂破損,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了解情況后,新港街道“老支書幫幫團”成員李波賢立即對接區民政局、區住建局等部門商討維修方案,評估修補費用。經各方努力,最終李某家屋頂漏水問題得以解決。
法治是基層治理的“定盤星”。新港街道整合公檢法司力量,建立“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機制,老支書們化身“法治宣傳員”,在“板凳會”上用案例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入戶時普及反詐騙知識。去年,該街道開展普法活動19場次,參與人數300余人次,轄區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12%,群眾法治滿意度達95%。
從老支書的“調解賬本”到老船長的“船頭筆記”,從老大媽的“民情日記”到智慧平臺的“數據檔案”,新港街道的基層治理實踐,折射出新時代“五老”力量的獨特價值。他們是政策落地的“翻譯器”、矛盾化解的“緩沖帶”、情感聯結的“粘合劑”。當越來越多的銀發身影活躍在基層一線,不僅是“余熱生輝”的動人風景,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生動注腳。
記者觀察
在新港街道,每一條小巷都藏著治理的故事,每一次調解都傳遞著鄰里的溫情。這些由“五老”隊伍書寫的基層治理答卷,正是對“楓橋經驗”最鮮活的時代詮釋:治理之道,不在“高大上”的宏大敘事,而在“細小微”的精準服務。當“銀發力量”與“青春智慧”相遇,當“老辦法”碰撞“新科技”,一幅充滿煙火氣與生命力的基層治理新圖景,正在城區徐徐展開。
在新港街道采訪的過程中,最打動筆者的不僅僅是光鮮的數據,老支書們“入戶聯心”的身影、老船長們與船員促膝談心的情景、老大媽們隨身攜帶的民情小本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他們用最樸素的方式詮釋著基層治理的真諦:不是“管”與“被管”的博弈,而是“情”與“理”的交融,是“老”與“少”的接力。當我們在構建“治理體系和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時,這樣接地氣、有溫度的生動實踐在基層治理中正發揮著奇特的功效,它讓我們知道,真正的治理智慧,從來都生長在鄉土深處,閃耀在人情往來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