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田墘街道南聯村南町自然村,有個小小的鹽文化館。這個承載著厚重歷史的鹽文化館,以“鹽”為主題,不僅展示了當地悠久的制鹽工藝,還通過實物和圖片介紹,還原了鹽民與大海、烈日相伴的歲月,喚醒了深植于村民血脈中的“鹽田情懷”。
鹽田記憶:從“煮海為鹽”到“天日曬鹽”
南聯村地處紅海灣畔,自古因海得利。據記載,早在明清時期,這里便是粵東重要的海鹽產區。南聯村下轄南町、上內寮、下內寮、坑美4個自然村,其中,南町自然村制鹽歷史悠久,是海陸豐制鹽的發源地。村民世代以鹽為業,用“煮海為鹽”的土法熬制鹽粒,曾暢銷全國,成為該村的重要經濟來源,后逐漸發展為“天日曬鹽”的傳統工藝。
晶瑩雪白的鹽堆。
一名老鹽民感慨道:“小時候,天沒亮就跟著父輩去鹽田扒鹽。現在隨著鄉村的建設,鹽田逐漸減少了,只剩下我們這些五六十歲的老鹽工還在堅持制鹽,村里有個鹽文化館成為年輕一代了解往事的窗口。”
鹽文化館:傳承與創新的紐帶
走進鹽文化館,有關鹽文化歷史的藏品琳瑯滿目,斑駁的木耙、石碾、鹽簍、鹽缸等老物件靜靜陳列,訴說著鹽工們“頭頂烈日、腳踏鹽田”的艱辛。館內通過圖文和實物展示,讓在此參觀的游人感受古法制鹽文化的魅力。在鹽文化館周邊的房屋外立面被涂繪上了以鹽為主題的繪畫,讓鹽文化氣息愈加濃厚。
據介紹,南町鹽民辛耕勤作,科學制鹽,嚴把海水蒸發流程,緊守成鹽環節,松播密藏,產鹽顆粒質地白凈,品質優良,也使這里所產的鹽十分暢銷,鹽業一度成為南町村重要產業。曾經,原鹽由國家統購統收,年產量最高時達到8萬多擔,為國家創造了大量稅收、為當地財政收入做出較大的貢獻。
近年當地政府將鹽文化與鄉村振興結合,提出“敢教滄海變桑田”“我的鹽里只有你”等文化口號,推動鹽文化成為鄉村旅游的特色名片。“我們想做的不僅是保存記憶,更要讓鹽文化‘活’起來。”南聯村黨委書記劉畢介紹,當年建館時的設想是想將鹽文化館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開發制鹽體驗、鹽雕手作等項目,并推出以鹽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如海鹽皂、鹽漬特產等,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鹽民精神:咸苦中的堅韌與守望
“一粒鹽,承載的不僅是鹽民的生計,更是匠心和堅守。”文化館墻上介紹的“五步產鹽法”和實物展示,既有“曬鹽如繡花”的細致,也有“咸苦中討生活”的豁達。鹽民們常以咸魚、鹽漬菜佐餐,笑稱“吃鹽比吃飯多”。
據鹽民介紹,曬鹽需隨時關注潮汛等天氣變化和季節變化,每年的5至8月,海天云蒸、烈日炎炎,是太陽光線最強、氣溫最高的時候,也是鹽農們曬鹽的黃金季節。而這樣的農忙時節,也曾是南町鹽民們年年歲歲所要經歷的。
如今,隨著機械化制鹽的普及,南聯村經濟已向多元化發展,傳統鹽田逐漸減少,但鹽文化館的落成,讓這份獨特的記憶得以延續。
鹽,是南聯村的根。從有著歲月痕跡的古老陶瓷鹽缸到現代化的展館,變的是時光,不變的是人們對土地的眷戀。這座隱藏在鄉村里的小小鹽文化館,如同一塊結晶的鹽粒,濃縮了海的饋贈、鹽民生活中的智慧和技藝,以及一方水土無法割舍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