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鏡兵
徐國聲原名棟賢,于1904年出生于海豐縣梅隴四社村一個打銀工家庭。7歲時,徐國聲踏入私塾,開啟求學之路。他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每日刻苦用功,學業成績在同窗中出類拔萃。然而,16歲那年,家庭的重擔迫使母親提出他放棄學業,做工謀生。幸運的是,村人慧眼識珠,認為徐國聲天資聰慧,日后必能成才,紛紛勸說其母支持他繼續讀書。在眾人的幫助下,徐國聲爭取到徐姓公償田的資助,得以進入梅隴高小學校就讀。
1921年,彭湃出任海豐縣教育局長,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思想。新思潮如春風般吹進海豐校園,徐國聲深受觸動。1922年,彭湃發起農民運動,號召農民團結起來反抗剝削。1923年,海豐縣農會因要求受災減租,與地主豪紳發生激烈沖突,遭到當局殘酷鎮壓。面對這一局勢,徐國聲毫不猶豫地站在農會一邊。他頻繁向梅隴區農會領導人葉子新了解斗爭進展,同時深入街頭巷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群眾宣傳農會主張,揭露地主剝削本質。
1924年,徐國聲從高小畢業后,受聘于初小教書。按照族規,他開始享受公償田的瞻儒租,生活逐漸穩定下來。此時,海豐縣農會雖被當局解散,但地下斗爭從未停歇。貧民黨以“十人團”的形式秘密串聯,發動“同盟非耕”運動,號召農民拒絕為地主充當“更練”;而地主階級則成立“糧業維持會”,拼湊武裝進行對抗。徐國聲與老同學始終堅定地支持農會,他們秘密傳遞情報、組織群眾,在黑暗中堅守著革命火種,直至東征軍第一次克復海豐。
1925年春,海豐農會活動公開化,各類群眾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徐國聲懷著滿腔熱血,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并積極投身工會組織建設。1926年,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將自己的命運與黨的事業緊緊相連。
1927年,海陸豐地區爆發三次武裝起義,徐國聲始終戰斗在最前線。他領導梅隴工會與反動派展開殊死搏斗,組織工人罷工、籌集物資、傳遞情報,為起義勝利貢獻力量。第三次武裝起義成功后,他調任赤石區宣傳委員。當時,國民黨廣東當局任命的海陸豐警備司令蔡騰輝對蘇維埃政權虎視眈眈,在反動勢力的煽動下,妄圖進犯赤石。徐國聲與區委成員時刻保持警惕,在領導土地革命的同時,積極組織各鄉聯合防匪。他指導赤衛隊訓練,白天教授軍事技能,夜晚開展思想教育,還帶領群眾在村口要道站崗放哨,構筑起一道道堅固防線。
1928年1月24日(農歷正月初二),蔡騰輝趁春節期間紅軍主力外出,集結四百兵力,攜機槍、迫擊炮突襲鵝埠,企圖一舉攻占赤石、梅隴。赤石區委獲訊后,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制定應對策略:一方面組織赤衛隊頑強阻擊,動員群眾疏散;另一方面火速向縣委求援。海豐縣委迅速調派紅四師十一團二百人槍和工農革命軍團隊四百人槍星夜馳援,同時電令梅隴、赤石赤衛隊協同作戰。戰斗中,徐國聲身先士卒,他手持步槍,穿梭在陣地前沿,鼓舞戰士們奮勇殺敵。在多方力量的夾擊下,蔡部最終潰敗而逃。
1928年春,廣東國民黨當局調集海陸四路重兵,對海陸豐蘇區發起瘋狂進攻。海豐黨政軍機關被迫撤至山區,陷入敵軍軍事圍剿、經濟封鎖與政治誘騙的重重困境。糧食短缺、藥品匱乏,戰士們衣不蔽體,革命隊伍瀕臨絕境。1928年冬至1929年春,海陸紫特委接到護送紅二、四師出境的任務。徐國聲臨危受命,不僅要領導全區干部、赤衛隊與敵人周旋,還要協助縣委建立秘密交通站。他精心挑選可靠人員,在崇山峻嶺間開辟出多條隱蔽路線,親自護送紅軍戰士前往惠陽,再轉道香港。這期間,他被任命為區委書記,肩上的擔子愈發沉重。
1929年4月,反動軍隊在山區實施“三光政策”,村莊被焚毀,百姓流離失所。徐國聲果斷安排部分同志轉移到惠陽,以做工為掩護開展秘密活動;自己則帶領一支精干隊伍,藏身深山石洞,堅持斗爭。白天,他們在山林中躲避敵人搜捕;夜晚,便潛入殘破的村落,安撫群眾、恢復黨組織活動。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黨的組織生活也從未中斷,這片山區逐漸成為海陸紫特委恢復蘇維埃政權的重要依托。
5月,國民黨桂系部隊調走大部兵力,中共海陸紫特委把握時機,擴大為海陸惠紫特委,并籌備遷往惠州,同時重新成立海豐縣委。徐國聲憑借出色的領導能力當選為縣委常委,在戰略制定與工作部署中發揮關鍵作用。
1931年5月,徐國聲被任命為東江特委書記。
1932年4月18日,東江特委召開擴大會議,調整領導班子,徐國聲改任常委負責宣傳工作。6月,中央要求東江特委派員匯報工作,徐國聲奉命前往。中央考慮東江工作需要,讓他匯報后即刻返回。
1934年初,徐國聲受委派前往瑞金出席黨的六屆五中全會,在歸途中遇敵,率部浴血奮戰,英勇犧牲。
徐國聲的一生,是在苦難中覺醒、在斗爭中成長的一生。
參考文獻:1、《蘇維埃之光》,2、《彭湃和他的戰友們》,3、《海陸豐革命斗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