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鎮
“鬼燈籠”是一種植物,又稱為“燈籠花”“屁霸花”等。在我們鄉下,人們還給它起了個怪異名字,叫“死人骨”。
帶著好奇,隨手查一下百度,“鬼燈籠”在各個地方的稱謂還不盡相同。粵東揭陽那邊稱它為“鬼仔根”,海豐稱它為“鬼點火”,粵西湛江等地則稱它為“鬼點頭”。從各地稱呼不難發現通性,那就是大多帶有一個“鬼”字,名字挺瘆人的!陸河山多,這種植物還挺野生的,在陸河大小山丘上幾乎隨處可見。小時候游山,發現“鬼燈籠”喜歡長在墳墓旁或陰溝邊,加上它那讓人恐怖的名字,總認為它是不大吉利的東西,為此常繞道而走,深怕給它沾了“晦氣”。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才發現“鬼燈籠”與迷信里所謂的“鬼”那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事。那么,它們為什么會叫做“鬼燈籠”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鬼谷子”的得道高人,施法術將這種植物的花朵變成一盞盞小燈籠來指引迷路的人,“鬼燈籠”故此得名。
“鬼燈籠”,是馬鞭草科、大青屬植物,常見株高1米多,有的地方最高可達2米;葉片排列為對生,呈矩圓狀披針形,邊緣呈波浪形,常為深綠色。在“雨紛紛、欲斷魂”的清明節前后,“鬼燈籠”在雨水的滋潤下迅速開枝散葉,抽出一片片淺綠色的嫩葉,還散發出淡淡的幽香,給山頭徒增了不少生機,讓人看到了春的氣息。在我們老家鄉下,這種剛長出的嫩葉非常珍貴,婦女們常不辭勞苦上山采摘,作為客家擂茶的配料。拌了“鬼燈籠”嫩葉的擂茶略帶淡淡的苦甘味,享用后口齒留香,讓人回味無窮。故此,清明節上山掃墓時,一些勤快的婦女往往會在掃完墓后還捎回一大袋“鬼燈籠”嫩葉,擂制成“死人骨”茶給家人解饞。如果嫩葉摘得多,一下子喝不完,她們便會將它曬成干存起來慢慢享用。
據村里老人說,“鬼燈籠”渾身都是寶,比如其葉子和樹根能夠清熱解毒、止咳消腫、祛除風濕,甚至還有治陳年老損的神奇功效。開始我是不信的,一種名字那么難聽的植物,真有如此神效?后來遇到的幾件事,卻改變了我的看法。我有一位朋友從事播音工作,有一回工作壓力過大導致喉嚨發炎,播音工作只好中斷,服用了各種消炎藥都見效甚微。后來,其母親用“死人骨”葉干泡茶讓他連續喝了多天,喉嚨腫痛竟奇跡般好了。無獨有偶,十余年前的一個暑假,廣州一位姓尤的女孩子來陸河南萬徒步,皮膚不小心碰到毛毛蟲后又癢又痛,后來當地一位向導采摘了些“鬼燈籠”嫩葉,用開水挼搓一番后幫她涂抹到患處,立刻就止癢止痛,比起風油精有過之而無不及。
“鬼燈籠”的特色還在于它結出的“燈籠果”。“鬼燈籠”的花果期約有半年,一般在6至11月。在盛開的過程中,花朵從白色的小花漸漸變成紅紫色的花萼,膨大形似燈籠,藏于宿萼內,如同一只只藍寶石般的燈籠。有些放牛娃還把“鬼燈籠”果摘下來,用繩子穿成串,戴在身上玩耍,那可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
“鬼燈籠”不“鬼”!名字那么恐怖的“鬼燈籠”,竟然是人類的益品!反觀鈴蘭、曼陀羅、天仙子、饅頭花等植物,名字叫得非常悅耳迷人,開的花朵也非常悅目漂亮,卻在漂亮外形的掩蓋下帶著毒性。為此,竊以為,判斷一個人或一件事物的好壞,不能只憑其外表或者別人的嘴,而是必須了解其本質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