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熙攘,車水馬龍,海豐縣海城大街曾經是最繁榮的街道之一。1922年的一天,在海豐縣城海城大街27號,呂楚雄醫生在開辦的宏仁西藥店里坐診,一邊給眼前的這位年輕人號脈,一邊探詢病情。原來,這位年輕人叫彭湃,他西裝革履,形象英俊瀟灑。呂楚雄醫生與彭湃面對面親切地交談著,從農民大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到農民就醫難,就醫苦的窘境,到農民生活艱辛,他們推心置腹,互當知己,熱血青年呂楚雄與彭湃的志趣相投,信仰一致,他們都是為了貧困農民謀幸福。一次的邂逅,竟然演繹出一幕幕關心民眾疾苦的故事。
人生路上,千金易得,摯友難尋。呂楚雄醫生高興起來,滿懷深情地對彭湃說:“以后,凡是農會會員到店里看病,免收藥費。”
彭湃卻爽朗地笑了起來:“門縫里瞧人,你太小看咱們農會了。”
呂楚雄醫生慨然允諾,馬上回答:“農會會員有幾千人,其中看病者不多;我會傾其所有,兌現承諾。”
“醫者,仁心之術也。藥品起碼要保本,農會會員就感激你的菩薩心腸。”彭湃拍了拍呂楚雄醫生的肩膀說,“全縣有十幾萬的農會會員。”
呂楚雄醫生驚訝得睜大眼睛,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從那一天開始,呂楚雄就和彭湃一同從事農運,為工農的利益而奮斗。呂楚雄醫生開辦的宏仁西藥店,從此變成農民藥房。凡是農會會員,生病就診者,免收診療費;抓藥吃藥者,憑著農會會員證,減半收取藥費。在診所里,呂楚雄的醫術精湛,面對面地給農友們提供貼心的診療服務,贏得他們交口稱贊。不僅這樣,呂楚雄醫生還背著藥箱,走村過寨,跟隨彭湃到農村去宣傳革命思想。每到一個村莊歇腳,呂楚雄都樂意為缺醫少藥的貧苦農民免費治療,送藥上門,深受農民的歡迎,于是報名參加農會者踴躍,農會逐漸壯大。呂楚雄的義診活動,為彭湃發展農運助上一臂之力,從而樹立起農會在貧苦大眾中的威信。
1923年元旦,海豐縣總農會在海城龍山天后宮成立,選舉彭湃為總農會會長,楊其珊為副會長。彭湃等農會干部在發動農民加入農會時,時刻惦掛著農民朋友的身體健康,決心要改變農村缺醫少藥的窘境,把農會收入大部分費用投入在農民藥房,免費為會員診病,為農民救死扶傷,以贏得更多的民心。當時有規定:貧困會員,相當于當今的低保對象和五保(保吃、保住、保醫、保穿、保葬)對象,都可以享受免收藥費的待遇。如此的惠民規定,就是放在今天也符合社會實行的全民醫保政策。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隨著農會的迅速擴展,1923年7月,廣東省農會在惠州農民聯合會的基礎上改組成立。廣東省農會下面設立10個部,具體有交際部、農業部、調查部、教育部、宣傳部、仲裁部、財政部、庶務部、文牘部以及衛生部。其中,衛生部的部長是呂楚雄,部員劉恩泉。農會聲勢的顯赫,震驚了海豐的地主豪紳。1923年8月16日(農歷七月初五)凌晨,反動軍警300余人,兵分兩路,襲擊海豐縣總農會,逮捕楊其珊、葉子新等25位骨干會員,室內器物被拆毀一空,并現場宣布解散農會。當晚,彭湃、林甦、李勞工和莫水爽等人住在距離海豐縣總農會不遠的得趣書室,逃脫敵人的魔掌。他們后來又到大嶂山邊的鳳髻庵避難。這就是著名的七五農潮。
大嶂山半山腰上鳳髻庵,是一塊避難的清靜場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鳳髻庵的道長是呂成善,腳穿布鞋,道袍披身,模樣清癯,他悉心照顧著彭湃的飲食起居,煲藥服侍等等,事無巨細。但是,彭湃仍然寢食難安,面容憔悴,裹著紗布的腿腳擱在木架床上,卻時刻關心著農友的命運和農會的前途。于是,呂成善道長就冒著危險,頭戴大竹笠,徒步進入戒嚴的海豐縣城,打聽七五農潮后的情況,還到農民藥房里找呂楚雄醫生抓藥,帶回鳳髻庵給彭湃治療傷痛。
一次,呂成善道長左顧右盼,躡手躡腳,悄然敲開了呂楚雄醫生的宏仁西藥店的門。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敵人的暗探如影隨形,跟蹤呂成善道長而來。在千鈞一發之際,呂楚雄醫生急中生智,趕緊給呂成善道長戴上口罩,佯裝成傳染性極強的“麻風病人”。自己背著藥箱,準備晚上跟隨出診。當暗探惱羞成怒,撕掉呂成善口罩時,呂成善劇烈咳嗽,彎腰嘔吐起來,嚇得他們好像碰到瘟疫,紛紛讓路躲避起來。
事情有驚無險,呂楚雄醫生見到躲過一劫的彭湃,懸掛之心終于落地了。然而,彭湃完全不顧自己的病情,卻追問呂楚雄醫生被捕農會干部的生命安全等諸多情況,并立即與脫險的同志商討營救被捕農友的計劃,以及部署今后的農民運動。
革命必須堅持下去!呂楚雄醫生依舊懸壺濟世,經營著農民藥房。有一天,一位大腹便便的孕婦,痛不欲生地前來宏仁西藥店求醫。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呂楚雄的妻子劉恩泉二話不說,在農民藥房里趕緊替孕婦接生。國民黨師長鐘景棠帶領軍隊包圍呂楚雄醫生的農民藥房,搜查藥房,搜查農會錢財的下落。危急關頭,陳炯明的故交馬育航挺身而出,協助保護了農會的錢財。后來,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的勝利使農民藥房難以適應形勢的迅速發展,便成立了海豐平民醫院(農民藥房未撤銷),呂楚琛任院長。院里設有外科、內科、婦科等科室,有20多名醫護人員肩負起救死扶傷的重任。后來,呂楚雄擔任廣東省農會執行委員會衛生部部長,他與部員劉恩泉是革命伉儷。他們夫妻生育呂鐵豪、呂鐵生、呂鐵梅、呂鐵銳、呂鐵院五個兒子。呂楚雄與擔任平民醫院院長的呂楚琛是同胞兄弟,他們一起為貧苦大眾治病,積極參加彭湃領導下的農民運動。大革命失敗后,呂楚雄和呂楚琛兄弟倆遭受迫害和通緝。呂楚雄不得不停辦農民藥房,將一架望遠鏡、一把指揮刀和一個用毛筆寫著“明”字的水壺帶回家鄉隱藏,就匆匆離開海豐,舉家去香港避難,后來輾轉到惠東鹽州鐵沖行醫。新中國成立后,呂楚雄曾擔任鹽州政協委員,他一生不忘初心,對黨忠誠,繼續在救死扶傷的崗位上為國家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