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博美溪墘村,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樹茂花香……一幅“田園優美,人文醇美,生活和美,村莊靜美”的美麗畫卷,展示在大家眼前。
溪墘村自然風光秀麗,新舊民居錯落,自成一派靜謐安詳。但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小鄉村,卻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的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長期的艱苦斗爭。
溪墘坐落于廣汕公路南側,為博美鎮近郊,屬八萬流域,總面積2.1平方千米,平原沃野。溪墘鄉又稱六鄉,有10個自然村20多姓。大革命前人口有1700多人,378戶。他們飽嘗壓迫和剝削,在舊社會里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在他們心中積蓄著反壓迫、反剝削的火種。
1923年,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委派李勞工和謝慶文兩位同志前來溪墘鄉,秘密發動群眾,組織了博美地區第一個農會,會員有74人,推選孫鵝為會長。開始時雖然聲勢不大,但力量發展迅速,1924年農會發動群眾進行減租減息的斗爭,使受剝削和壓迫的農民初步覺醒了起來。
1925年,國民革命軍打垮了軍閥,封建地主階級的反動氣焰被打下去,農民革命運動得到更好的發展。到秋天,農會重新建立起來,隨之博美地區其他鄉村也建立了農會組織。在李勞工和張威的指導下,溪墘農會成立了黨支部,支部書記由孫鵝兼任,楊龍任副書記,黨員有孫天佑、王媽才等45人。
1927年6月30日,溪墘鄉黨支部和農會接受了上級黨委的指示,進入博美,發動其他村的群眾反對苛捐雜稅,拔掉白旗,并抓住了地主黃乃添。
7月1日,接到林鐵史、張威的指示,溪墘農民自衛軍聯合東南的農民自衛軍配合海陸豐革命大軍攻打碣石。但因武器裝備太差,攻不進去,在戰斗中,孫戇、陳先、俞猴等同志犧牲,隊伍撤退到觀音嶺進行整頓重新部署。他們用棺材佯作送殯,而里面裝滿火藥,終于炸毀了城郭,攻入碣石城,搗毀了封建堡壘。
第二天,逃跑的黃乃添為敵人通風報信,反動派楊作梅率領大批軍隊圍攻溪墘,農會又受到一次嚴重的打擊,有7位黨員和群眾被捕了,其中孫乃敬、孫乃里兄弟倆被押解至縣里槍斃,其余的同志在監獄里吃盡了苦頭,最終也被槍斃。
8月中旬,溪墘農民自衛軍與東南農民自衛軍配合海陸豐革命大軍大舉向湖東、甲子等地的地主惡霸和反動勢力進攻,接著又在葵潭與軍閥殘部戰斗。由于溪墘農民自衛軍敢于沖鋒陷陣,又具有了一定的戰斗經驗,在戰斗中擊敗了反動派軍隊,繳獲了敵人許多槍支和彈藥,力量更加壯大,當時計有槍支廣東針七九輪30多支、七五輪10多支、短槍10多支,并有子彈數千發。
8月下旬,溪墘農民自衛軍又乘勝攻打陸豐縣城,縣里的反動派聞訊逃竄,死有余辜的黃乃添在逃至敖豐的路上被擒獲。溪墘群眾對其恨之入骨,孫乃敬、孫乃里的妻子妯娌倆為夫報仇雪恨,將其擊斃。
溪墘農民自衛軍進入縣城不久,就遭到反動派的瘋狂反撲,為了保存實力,大部分退入大安、博美原地堅守。
9月7日,楊作梅的反動軍團又來襲擊,遭到溪墘農民自衛軍的有力反擊,狼狽逃竄。此后一段時間,各鄉村自衛軍曾幾次進攻縣城,跟反動派多次交鋒,進進退退。故這段時間有“三日紅四日白”的說法。然而,溪墘的革命斗爭不是孤立的,神涌的許蛤是當地農民革命運動的領導人,經常前往溪墘與孫鵝聯系,互通信息,互相支持,結成親密戰友,故人們稱頌“神涌出只蛤,溪墘出只鵝”,可見,許蛤、孫鵝在陸豐農民革命運動中名頭響亮。
9月上旬,南昌起義軍葉挺、賀龍部的董朗部隊,在與反動派軍隊激戰后,撤退到溪墘鄉。溪墘鄉農民自衛軍和群眾都將其視為自己的親人,熱情為他們解決伙食和住宿問題。溪墘鄉黨支部派孫闊咀等同志為他們帶路,護送他們到大安,后至激石溪與革命大軍會合。不久,革命大軍再度進攻陸豐縣城,打垮了反動派軍隊,創建了陸豐縣蘇維埃政權。
11月13日,這是陸豐的一個光輝日子。這天,召開了陸豐縣工農兵代表大會。到會的有各區和縣機關的代表300余人,彭湃也參加了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陸豐縣蘇維埃政府,宣告全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誕生。
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溪墘黨支部和赤衛隊積極發動群眾,焚燒地主地契、賬簿,開展土地革命。歷時4個月,后稱為四月政權。
1928年2月,反動派軍隊又攻占陸豐縣城,中共陸豐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撤往農村。1928年3月,楊作梅、陳少岐匪軍聯合圍攻溪墘,企圖把溪墘革命群眾趕盡殺絕。溪墘赤衛隊的同志為了保護群眾,與敵人進行殊死戰斗,陳繼健、王媽才等壯烈犧牲。臨死前,他們振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農會萬歲!”
7月,溪墘赤衛隊隨林鐵史、張威在東南片作戰,王太和、王媽江在潭頭戰場犧牲,孫流民在來坎下寨犧牲。1929年,孫層在普寧地區作戰中獻出了生命。
從此,溪墘革命斗爭陷入低潮。1929年以后的十多個年頭,溪墘的反動頭子孫丹桂,聯合博美偵緝隊隊長林慶職,配合陸豐縣“剿共”大隊兩任大隊長陳少岐、楊作梅以及保安團團長吳俊聲等多次前來抓捕、追殺溪墘革命溪墘鄉的紅色記憶同志。一些逃往南洋的同志以孫鵝為核心,以其咖啡店為聯絡站,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并吸收僑胞參加反壓迫、反剝削斗爭。他們籌款資助一批同志回國革命。逃至南洋參加革命活動的孫陽塔被大工頭林板(博美人)發現后被毆打至吐血并被驅逐出境,后返回中國。
這一時期溪墘農民斗爭的發展,無論從運動的聲勢規模、農會組織的建立等方面雖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通過艱苦努力,溪墘群眾的階級覺悟有了較大的提高。這些斗爭打擊了反動勢力,顯示了黨領導下農民運動的巨大力量。
在老一輩共產黨人革命思想的指引下,溪墘鄉人前赴后繼,重新集結起來,一代又一代的溪墘人走上革命道路。孫少東便是其中一位。
孫少東,陸豐縣博美鎮溪墘村人。小學畢業后,入讀陸豐龍山中學。民國35年(1946)2月,又就讀于陸豐縣立簡易師范學校。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并組織20位青年秘密成立青年會,在中學開展地下工作。
1944年,在龍山中學讀書的他受到當時陸豐地下縣委陳伯強的培養。1945年上半年,日軍侵入陸城,龍山中學被迫停課。孫少東回鄉,黨組織為了更好地培養他,并盡快點燃溪墘鄉的革命火焰,特派王健和陳繼明在孫潭藥店當藥童,方便與外界聯系的同時對孫少東進行指導。王健在溪墘鄉鼓勵有進步思想的孫明、孫揚考取龍山中學,與孫少東同住,并經常提供進步書籍供他們幾人閱讀學習。
1946年7月,孫少東按照地下縣委的指示,借同孫明、孫揚回家之時機,秘密聯絡溪墘進步青年20多人,于7月15日在博美龍江古寺成立溪墘“新民主主義青年會”,制定了反封建、反土豪劣紳的會章,并在繡有火炬、巨輪圖案的會旗上簽名,會上全體會員宣誓,選出組織機構。孫惠端任會長,孫少東任指導員,孫浮為聯絡員,孫明、孫揚為財務,陳新為警衛,孫昂負責組織學習活動。青年會的成立,征得了當時地下縣委鄞慶云、王健和陳繼明等同志的同意,并得到他們的支持和指導。接著于1947年發展第二批會員,1948年發展第三批會員。至此,會員共51人。
據第三批參加青年會的孫輝(出生于1933年,1948年參加溪墘新民主主義青年會,當時他的單線聯系人為孫明)回憶,1946年青年會醞釀階段的組織地點為村中孫木妹柴坪,后移至洪氏媽祠堂,而聯絡點為孫明舊宅,宣誓地點為龍江古寺。
溪墘新民主主義青年會成立后,主要學習了《論持久戰》《論聯合政府》《評中國之命運》《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整風文獻》等黨各個時期重要文獻。
1947年蔣介石任中華民國總統,青年會編寫歌謠開展宣傳,歌曰:“古怪多,古怪多,青蛙紅蛙動干戈,天落紅雨鬼流淚,總統登基,烏鴉投河。”
孫少東入黨后,與大塘的盧時杰重新組建了溪塘(溪墘—大塘)黨支部,由盧時杰任黨支部書記。1947年,孫揚、許杰入黨,建立了溪墘黨支部,孫少東任黨支部書記,此時發展了大批進步青年加入黨組織。按組織上的需要,溪墘黨支部把部分黨員、團員轉送到情報站、區隊和武裝部隊,這些人都具有堅強的革命意志,在各自的崗位上起到骨干作用。
陸豐地下縣委特別指示溪墘黨支部,建立交通聯絡站,開展交通聯絡工作。1947年溪墘聯絡站代號為“濟南”,1948年改代號為“蘭州”,站長由支部書記孫少東兼任,與東海、碣石、八萬、大塘等支部聯絡。
1949年春,溪墘地方武裝力量逐步壯大,東江縱隊第一支隊第六團政委劉志遠指示溪墘黨支部,擇員參加建立地方政權,2月底成立的博美鎮人民政府由孫少東任指導員。
溪墘鄉的紅色記憶溪墘孫少東、孫揚、孫明三位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對來往的革命同志的住宿、醫療和轉移等,傾盡全力。陳繼明烈士是溪墘鄉地下黨組織的創建者之一,是溪墘鄉馬列主義思想的傳播者,新中國成立后,烈士骨骸遷回龍山,孫少東撰詩一首以紀念。詩曰:
年青十九氣軒昂,擎得強弓射虎狼。
不幸海豐君遭獲,臨刑慷慨敵膽寒。
龍山有幸埋忠骨,千載尤聞草木香。
追尋紅色記憶,感悟革命精神,今日的溪墘,已成為一個魅力四射的社會主義美麗新農村。
邂逅彭湃 情暖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