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汕尾因海而生、向海而興。這里擁有海域面積2.39萬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一,是海洋大市、漁業大市,轄內海域是南海優良漁場,是全國六大特等漁港之一、廣東主要漁業生產基地,盛產逾200多種優質海產品。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全市特色漁業養殖呈快速、健康、規模化發展良好態勢,漁業已然成為汕尾市第一產業產值較高、增速較快的行業。
快速發展高效特色漁業
汕尾依山面海,物華天寶,漁業資源豐富。當前,我市正加快打造區域性全產業鏈典型示范區,以全鏈創優為導向,將深遠海養殖、智慧漁業、休閑漁業、科技研發、科普教育等功能有機結合,推動產業鏈條向旅游休閑、精深加工和物流貿易等領域延伸,打造汕尾現代漁業產業體系集群。廣東海興農集團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人介紹,他們已在汕尾湖東基地建立了自動化、信息化的水產種苗培育基地,著重養殖和培育對蝦種苗及相關藻類飼料。時至今日,對蝦培育作為該企業的王牌,已經逐步向工廠化培育方向發展,發展勢頭良好。
汕尾市裕豐民水產有限公司則依托海豐縣大湖鎮優質的海水資源,在 2021 年8月成功養殖了“長壽藻”海葡萄。該產品應用范圍廣,在多個行業內都非常熱銷,市場前景巨大。目前,海葡萄產業化基地已相繼投入資金 7000多萬元,年產海葡萄 100 噸,年產值一億多元。今年海葡萄產業化基地將聘請湛江水產大學專家作為指導,增加資金投入,擴大海藻養殖規模,現已在湖仔村租地 200 多畝,搭建養殖棚準備養殖江籬、礁膜等海藻類,力爭今年內突破2億元產值,實現產業振興發展。
加快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
興海圖強,逐夢深藍。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我市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稟賦優勢,鎖定國內行業頭部優質企業,以重大項目帶動突破,進一步引領汕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我市通過引進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建設汕尾江牡島零碳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打造全省首個零碳現代化海洋牧場。項目初步投資約3億元,計劃建設30個加強型重力式深水網箱、16組方形網箱和貝類增養殖區,主要養殖軍曹魚、卵形鯧鲹,構建魚貝藻互相補助、相互促進的生態協同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漁業碳匯和漁業生產融合發展。預計2023年12月完成網箱基本建設并投入使用,2024年9月投放魚種,預期年產值2.8億元,形成藍色碳匯2萬噸。同時,堅持陸海聯動,依托汕尾(馬宮)等漁港經濟區建設,布局發展150畝的華潤加工產業園項目,建設庫容達8萬噸的全市冷鏈倉儲集群,著力構建集海上養殖、加工貿易、技術研發、冷鏈倉儲、集散流通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發展大格局。
另一方面,我市引進中廣核建設陸豐后湖風漁融合項目,打造國內首個臺風無掩護海域的樁基桁架式、具備綜合科研實驗功能“風漁融合”海洋牧場。該項目初步投資約2億元,建設固定式樁基網箱平臺(抗風浪等級達17級),養殖水體約6萬立方米,主要養殖石斑魚、軍曹魚,平臺集成網箱養殖、光伏和風力發電,推進養殖設施裝備、信息技術管理現代化,實現全域資源環境的可測、應急響應和產品的全程追溯,未來將建設新能源制氫、水下儲能等試驗裝備,打造“海上糧倉+藍色能源”融合發展新樣板。預計2024年6月建造完工,預期年產值1.5億元。
下一步,我市將推動傳統漁業轉型升級,重點推動深遠海養殖、工廠化集約養殖、先進尾水治理模式落地示范,著力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進建設汕尾“魚蝦貝藻”水產種業園、陸豐海洋經濟種業產業園,加快形成對蝦、牡蠣、羅非魚、斑點叉尾鮰、石斑魚等支柱產業、拳頭產品,提升海洋養殖區域特色,促進現代漁業體系高質量發展。
汕尾日報記者 高晴晴 高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