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報訊 (記者 吳曉媛)近年來,海豐縣海城鎮南門社區按照市、縣文明辦的工作部署,全力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結合基層實際,積極探索積分制管理等“小辦法”,不斷提升群眾文明素質和社區文明程度。
該社區地處海豐縣城中心地帶,戶籍人口9521人,常住人口3125人,外來人員流入較多。一直以來,群眾長期延續的陳規陋習根深蒂固,在辦喜事喪事過程中存在攀比心理、講排場習慣,移風易俗工作推進難度較大,易反彈易復燃。為激發社區廣大群眾自覺踐行《居民公約》“紅十條”“白十條”,主動參與社區事務,南門社區制定積分管理辦法,給積極參加鄉風文明建設、基層治理的群眾累計積分,積分可以在“愛心超市”中兌換物品,且活動時效長。在參與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居民樹立主人翁意識,移風易俗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參與社區治理變“說”為“做”。比如:“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孝老愛親、愛崗敬業等突出事跡的,經查證屬實可獲30分”“參與社區各類志愿服務,每小時可獲3分”“被授予各級道德模范、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榮譽稱號的可獲15分”;“有亂扔垃圾、亂停車等不文明行為的扣除5分”“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扣除10分”……這些內容都被列入了積分制管理辦法。
該社區牢牢抓住移風易俗關鍵人、關鍵事、關鍵點,動員黨員干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社區居民公約承諾書》各115份,切實做到“四個帶頭”,充分發揮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在轄區內廣泛開展“星級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通過發揮榜樣模范的導向作用,以點帶面,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廣大群眾,2013年以來共評選“星級文明戶”25戶、“最美家庭”10戶、“優秀志愿者”10名、“最美庭院”8戶,其中,社區居民施邦平家庭被評為市級“最美家庭”,洪君被評為市級“文明家庭”,蔡巧靜家庭、洪君家庭被評為縣級“最美家庭”,盧海金、林炳弟被評為“海豐好人”。
該社區與時俱進,利用“為村”“抖音”等平臺,開辟“黨建+婦女之家”直播互動模式,幫助廣大群眾學懂弄通黨最新的理論政策,通過直播的形式,讓理論宣講變得“接地氣”。動員轄區內的大媽大嬸、小朋友、保潔員、居民小組長等群體,以詩歌、朗誦、快板、三句半、情景劇表演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宣傳移風易俗工作,生動易懂的方式代替枯燥無味的說教,群眾樂在其中,參與度很高。在此過程中,參與活動的人員還可以獲得積分,極大激發了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據了解,今年1至3月份,該社區共有15位居民去世,有12戶家庭接受引導直接在殯儀館辦理喪事,其余的均按要求簡樸辦理,節省費用、減輕負擔。之前降下來的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現象未出現反彈,舊陋習正在摒棄、新風尚逐步樹立,基層社會治理推進有效。該社區被評為2021年度“汕尾市文明社區”,2023年被評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區、廣東省最美巾幗志愿服務社區、廣東省家庭親子閱讀體驗基地、廣東省兒童友好基地。
南門社區黨委書記彭小靖介紹,下一步社區將再出“小妙招”,盯緊“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利用轄區老舊居民區閑置房屋打造“老年人愛心驛站”,為轄區內60 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健康鍛煉、理發護理、洗衣服務等在內的志愿服務;結合社區綠化美化工作,突出社區基層治理特色,在益民街二巷、三巷老舊居民區打造綠色口袋花園,增綠花箱,見縫插綠,增設石質棋牌桌。同時搭建收集社情民意和宣傳政策的黨群服務、基層治理“鄰里板凳寬”說事點,探索“黨建+便民服務+社會治理”模式,將每周的周三定為“鄰里板凳寬”的“說事日”,組織社區兩委干部到“鄰里板凳寬”說事點接待老年群眾,實現“居民說事”應用全域覆蓋,提高老年群眾的說事意識和說事積極性,并以此為契機,在“舊習俗最牢固”的老年群體中持續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倡樹文明新風,鞏固工作成效,創新基層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