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汕尾堅持認真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賦予的“西承東聯橋頭堡、東海岸重要支點”全新發展定位,聚焦建設東海岸區域醫療高地目標,創新構建“一中一西、雙擎驅動”的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優質資源擴容下沉,實現從“醫療洼地”向“區域高地”的跨越式發展,為革命老區人民群眾筑起堅實的健康屏障。
雙擎發力:
中西醫并重構筑醫療“高峰”
作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深汕中心醫院通過“人才、技術、物聯、文化”四大平移,將“中山醫”優質資源全鏈條植入汕尾。以中國科學院院士、院長宋爾衛教授為首的“逸仙”專家團隊常駐汕尾,粵東首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全國首批4K3D熒光系統等尖端設備相繼落戶,屢創汕尾乃至粵東地區首例,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開業至今,門急診量超220萬人次,出院超13萬人次,本地重癥外轉率下降約15%,實現市域住院率穩步提升。2024年,深汕中心醫院門急診量達85萬人次、出院4.9萬人次、手術2.1萬例次,日均接診門急診患者3500人次、住院1000人次、手術100例次。
與此同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深汕醫院奏響汕尾中醫藥傳承創新的強音。我市創新“政校醫”合作模式,由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托管運營深汕中醫醫院“一院兩區”(逸揮院區、金町院區)。2024年7月16日,深汕中醫醫院(逸揮院區)正式揭牌,“政校醫”合作進入實體化運行,金町院區門診于2025年3月試運營。“廣中醫”專家團隊帶來的中醫適宜技術,讓老區群眾體驗到了“簡、驗、效、廉”的傳統醫學魅力,帶動逸揮院區門急診量、中醫適宜技術項目頻次、中藥處方數、住院率、手術總臺數同比增長12.22%、561%、353%、12.76%、29.2%,讓革命老區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省級專家中醫診療服務。
在中西醫雙引擎驅動下,汕尾形成了“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區域醫療新格局,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醫療保障。
頂天立地:
優質資源下沉激活健康“神經末梢”
近年來,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與海豐縣彭湃紀念醫院建成了緊密型醫聯體,深汕中心醫院與紅海灣經濟開發區人民醫院、陸豐市人民醫院達成合作共建協議,聚焦管理、技術、人才、救治等重點領域,有效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與均衡布局。構建以深汕中心醫院為龍頭,6家市縣級醫院為支點的“1+6”腫瘤防治網絡,實現腫瘤防治“全鏈條管理”;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3個醫共體均達省級緊密型標準,53家鎮衛生院中49家達國家能力標準;打造海豐縣梅隴鎮,陸豐市甲子鎮、碣石鎮3個縣級醫療次中心,構建15分鐘基層公共衛生服務圈;“健康朝陽”行動計劃與“百千萬工程”同頻共振,推動670個規范化村衛生站、82家村衛生站完成中醫閣設置,71個村醫“空白村”全部清零。2024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達65.18%,達到省65%任務目標。廣大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中山醫”專家義診、“廣中醫”大咖坐診等服務,就醫獲得感顯著提升,切實感受到了醫療資源下沉帶來的實惠與便利。
改革創新:
政策賦能跑出發展“加速度”
深圳市出資16億元援建深汕中心醫院、8億元援建深汕中醫醫院,深圳特區的“輸血”與汕尾自身的“造血”功能相互融合,形成強大合力。汕尾順勢而為,出臺《支持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政策清單》等政策,在用地、引才等方面提供全周期保障,同時創新管理機制,實現優質資源“零距離”平移,為醫療高地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如今的汕尾,醫療人才隊伍持續壯大,執業(助理)醫師從2022年5464人增至5743人,注冊護士達6623人。由8個省級重點專科、56個市級重點專科構成的專科群,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等智慧醫療服務體系緊密結合,共同織密老區群眾健康保障網。從“外出求醫”到“引醫入汕”,從“看病難”到“看好病”,汕尾正以醫療高地建設為支點,撬動老區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讓群眾的健康權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汕尾醫療衛生事業的跨越式發展,不僅為革命老區振興注入強勁動力,更成為粵東地區醫療服務的新標桿。隨著深汕中心醫院二期建設項目投入使用、深汕中醫醫院金町院區全面運營,汕尾衛生健康事業必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新高潮,讓老區人民日益享受到更加便捷、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汕尾力量,書寫更加輝煌的醫療民生篇章。
汕尾日報記者 陳曉銘
通訊員 蔡建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