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陸河縣堅決貫徹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作為城鄉融合發展核心抓手,通過產業升級、城鎮煥新、風貌重塑、改革攻堅、社會共治等舉措,實現縣域經濟發展迸發新活力: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縣,2023年“百千萬工程”考核位列消薄類縣(市)榜首。

陸河熱門打卡點“浮日瀑布咖啡”。
產業突圍
從制造基地到創新高地
產業興,百業旺。陸河縣通過培育特色產業、穩步推進產業平臺建設、引進富民興村產業等措施,實現產業突圍。
培育特色產業強基固本。陸河縣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以工業牽引、創新驅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出臺《陸河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資金支持辦法(試行)》《陸河縣促進服裝服飾類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構建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食品加工、富民興村產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進產業平臺擴容建設。深入推進“萬畝千億”大平臺建設,推動汕尾陸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擴園,布局建設粵東現代物流產業園、食品加工工業園及河田、水唇和東坑鎮級小微產業園等,構建“一區多園”格局;擴園后高新區面積增加至近萬畝,現有入園企業94家,規上企業17家,2023年以來園區累計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19.75億元,引進了震雄精密、麥卡電工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累計承接產業有序轉移項目30個。
加快“跨境電商+產業帶”建設。建成城南電商服務生態鏈園區、高砂跨境電商孵化基地,新增跨境電商企業近30家,通過加大宣傳力度推廣和利用拼多多、希音、速賣通等平臺,每天超30萬件T恤銷往中非、東南亞、歐美等地。
富民興村產業蓬勃發展。統籌資金超2億元建設青梅、油柑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茶葉市級現代產業園,積極培育壯大農業企業,現有油柑加工企業5家、茶企42家。2024年,陸河青梅入駐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展示體驗館,陸河單叢茶、陸河油柑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創新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萬畝梅園、紅色歡樂谷等特色景區和“瀑布咖啡”“樹洞溫泉”以及河畔金谷等熱門打卡點,舉辦梅花節、油柑采摘季等活動,吸引更多周邊地區游客前來打卡游玩,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全力構建“高端酒店+精品民宿”多元住宿體系,嘉華、華發、希爾頓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酒店紛紛落戶陸河。引進食品加工鏈主企業百利,打造食品產業園,加快建設農產品集散基地,打造集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配送、批發、銷售為一體的農產品交易中心。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變現。完成全省首單以縣為單位開展的碳普惠項目交易,7個鎮37個村林業碳普惠項目售出碳普惠減排量超11萬噸,創收732.35萬元生態變現路徑清晰。
城鎮煥新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客韻新城
陸河縣通過開展縣城規劃設計、不斷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和持續提升公共服務質效等措施,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規劃引領空間重塑。錨定“客韻新城、活力陸河”城市發展定位,與粵規院、華南理工大學和深圳技術大學等規劃設計團隊深化合作,以一軸一廊一區三大區域功能布局和空間優化推動縣城擴容提質,其中《岳溪生態公園景觀設計整合》獲全省縣城規劃設計優秀作品。2025年4月,陸河縣成功入選省第二批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

陸河上護鎮對護二村下塘路進行道路瀝青化,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加快縣鎮村路網建設,啟動縣城道路攻堅行動,陸河大道北段、建設路豐田段等路段貫通,使建縣以來困擾群眾的道路“卡脖子”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全縣8個污水處理廠建成投入使用,污水處理規模增至5.87萬噸/日,實現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建成螺河公園、岳溪公園等6個大型公園和田心坑、下徑等8個口袋公園,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81.13%。
提升公共服務質效。完成陸河縣人民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第三人民醫院等新建或升級改造工程。縣人民醫院率先在全市建成國家級卒中中心與國家級胸痛中心(基層版),成立醫療博士流動工作室,2023年8月入選省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推進教育補短工程,與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合作成立全省首個全學段整縣域校地合作優質教育集團,惠及1.6萬余名學生;完成縣實驗中學遷建、縣職校擴建、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鄉鎮中學寄宿制改造等項目,8個鎮中心幼兒園于2024年全部建成投用,新增學前教育公辦學位2880個,河口、東坑、水唇、螺溪中學宿舍已投用,新增床位5300個,實現鄉鎮初中寄宿制全覆蓋,進一步優化教育教學環境。建立健全“自助+互助+集中供養+醫養結合”的多元養老模式,全縣建成縣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個、鎮級綜合養老服務中心6個、村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57個,全縣覆蓋率超62.5%。其中,省縱向幫扶駐陸河工作隊《聚焦老有所醫 老有所養 幫扶陸河縣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案例入選省“百千萬工程”縱向幫扶首批典型案例。
環境整治
持續優化提升城鄉風貌
陸河縣通過大力培育典型鎮村、美化重要路線風貌和打造干凈整潔有序的人居環境,持續提升城鄉風貌。
培育典型鎮、村,推動示范引領。目前全縣8個鎮已基本完成“七個一”項目建設,教育、醫療、養老、物流等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2023年,水唇鎮入選2023年第一批省級典型鎮,全縣第一批培育典型村13個,2024年第二批培育22個;35個省級典型村2024年村集體收入平均為35.8萬元,同比2022年增長66.5%,增速比面上村快30.7%。

螺洞郊野公園生態示范點。
全域整治煥新“顏值”。開展“明珠五號”攻堅行動,全面摸排提升高速、國道沿線房屋風貌,整治沿線亂搭亂建、撂荒地等問題,串聯水唇、螺溪、河田三個鎮打造2個示范片區。如今,2個示范片區沿途綠樹成蔭,風景宜人。推進“三清三拆三整治”,創新農村“保潔收費+積分制治理”新模式,在健全“五有”保潔制度基礎上,試點推開“垃圾桶退出”行動,實施“搖鈴收集”生活垃圾,結合三級收運處置體系實現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常態化開展“周末全民大掃除”活動,引導廣大群眾主動參與、自覺落實“門前三包”,持續提升干凈整潔美觀的城鄉環境。完成農房風貌提升近萬棟,超九成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房風貌“雙提升”經驗獲全省推廣。
綠美生態全民共建。開展“樹苗換火苗”等群眾性綠美活動,發動群眾在“四旁五邊”新增植綠47.2萬株,建成2個綠美生態示范點,進一步帶動群眾植綠增綠,打造綠美陸河。
改革創新
小切口撬動大變革
陸河縣通過推進鎮街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大力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村“三塊地”改革、推進縣域投融資機制改革等措施,進行改革創新,方便群眾辦事。
推進鎮街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陸河縣打造以鎮委為核心,綜合治理委員會、公共服務委員會、綜合行政執法委員會、應急管理委員會為平臺的“一中心四平臺”,并下放620項綜合行政執法權到鎮一級,確保執法權“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出臺《陸河縣農業轉移人口“三權保障”指導意見(試行)》等文件,為農村戶籍人口轉移到城鎮落戶提供便利,近三年來,該縣已有2000余名農村戶籍人口轉為城鎮戶籍。推進“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頒證,已登記發證29858宗,登記發證率100%。健全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引導各類農村產權進場交易,公示資產運營,確保進城落戶農民集體收益得到維護,全縣農村產權線上交易累計成交430宗,成交額3.7833億元。探索“權益保留+盤活利用”機制。
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村“三塊地”改革。新田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優化提升,完成騰挪騰退建設用地238畝、農用地整理4060余畝、流轉土地4500余畝,引進萬科環海農牧生豬繁殖基地、超美肉牛養殖加工基地,以及中鑫航智谷農文旅一體產業園項目。《陸河縣新田鎮注重“三個統籌”優化生態、城鎮、農業“三大空間”》案例獲得關注,入選“百千萬工程”《探索與實踐》匯編。探索“耕地銀行”模式,成立縣農投公司,形成“農戶流轉—村集體—耕地銀行(縣農投公司)—農業經營主體”土地流轉模式,推動“農戶”變“儲戶”,“小田”變“大田”,“低產”變“高產”。推進“留用地”“安置地”改革,對閑置地塊進行集中整治,“還綠于民”打造草坪公園,謀劃出臺房票、地票、錢票、安置房等政策,促進留用地安置地規范管理、有效盤活。規范農村建房行為,分類有序化解超面積占用、亂占耕地建房等2413宗歷史遺留問題,同時積極盤活宅基地、農房,形成《文旅融合促發展,探索宅改新模式》典型做法。
推進縣域投融資機制改革。拓寬國企融資渠道,引導國企參與保障性住房、屋頂光伏、公共停車場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專項債資本金和政策性銀行貸款支持,現已獲農發行融資額度2.1億元,進一步辦好民生實事。
治理升級
“小積分”掀起全民參與熱潮
聚眾力,則無懼風雨;匯眾智,則無畏前行。陸河縣通過推進社會力量參與等措施,進一步推進“百千萬工程”。
推進社會力量參與“百千萬工程”。積極對接中鐵(廣投)公司、粵規院、中建科工集團等力量,加快“連線成片”示范片區、典型鎮建設等方面工作,2024年謀劃公益、規劃編制、微利項目3張清單共68個項目,總投資額為41.34億元;省縱向幫扶推動基層醫療體制機制改革引進醫療資源,助推陸河打造“云上陸茶”區域品牌;深圳對口幫扶深耕陸河特色資源,以節慶活動為媒、勾勒出“文化搭臺、產業唱戲”的鄉村振興新圖景,以幫扶協作打破資源壁壘,實現“輸血”與“造血”結合。

2025年梅花文化旅游主題系列活動現場。
開展“雙百行動”結對共建,推動共建項目落地落實。深圳技術大學為陸河燕浩公司研發零氟新型涂層材料,提升其產品環保性能,推動氮化鎵快充頭等產品在陸河落地;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和陸河職校建立“三二分段”中高職貫通培養模式,2023年以來共招生90人,指導陸河職校學生積極參與職業技能競賽,獲得2024年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總決賽爭奪賽銀獎,獲得省級獎項3項、市級獎項5項。
發動群眾參與“百千萬工程”。推行“三定、三評、六帶頭”的“336”工作法,激發黨員群眾共同參與鄉村治理的主觀能動性,設立黨員中心戶2144個,在黨員中開展“設崗定責”“評星定級”等活動,實行服務公開承諾,集中精力完成好政策宣傳、民情收集等重點工作任務;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村(社區)黨群議事制度的實施意見》,制定“四議兩公開”操作流程,推行“一事一檔”,明確每個環節的參與主體、表決方式和公示要求,保證“四議兩公開”全過程科學規范。水唇鎮螺洞村以“四議兩公開”方式通過了陸河螺洞華發鄉村精品酒店項目;構建“家門口”治理服務體系,村(社區)充分發揮“積分制”正向激勵作用,引導群眾自覺參與到美麗庭院、環境整治、平安建設等活動中,近三年來共打造積分兌換超市84個,進一步調動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
陸河縣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陸河縣將錨定汕尾‘西承東聯橋頭堡、東海岸重要支點’全新發展定位,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力爭取得更多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奮力實現‘三年初見成效’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