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蓮
小時候,媽媽愛教我們做手藝,說懂手藝的人就不會餓肚子。漁歌有唱:“搖艇總愛靠船邊,漁網織來為牽魚。一雙手藝父母教,手藝隨身正值錢。搖艇總愛靠船中,漁網織來為牽罾。一雙手藝父母教,手藝隨身心才安。”
織網,從蓮藤說起,織一塊蓮藤需要六磅粗的絞絲,起二十五頭,一只1.5公分的小竹片和一把梭,漁家人活成一只只蜘蛛,日夜沒完沒了地織。長度要織一千二百目,織成一條長長的絞絲網。我們稱它為藤,這藤也把我們貧窮的漁村匍匐到動彈不得。最快一張網也要織七天左右,我織的話要織十五天。我比較“偷懶”,愛躲著看書去。我織網的業績非常差,在漁村是一個懶人。四叔整天說我“豬寶蓮,該煲伸根藤水給你喝 ,好讓你舒展筋骨。”
后來,因蓮網是別人織的多,織好的蓮藤直接拿來給我們加工,把它張蓮,就把蓮藤,從一千二百目的長度兩邊先用小繩子一目一目的串起來。對開拉一拉就變成蓬松的燈籠樣子 ,也像一個大大鼓起的河豚。在我小的時候,不會張蓮網之前,穿蓮網由我們三姐妹穿的,媽媽會給我們工資,穿好一塊網五毛錢。接下來兩頭都要穿綱,粗綱和幼綱。幼綱一頭加鉛,粗綱的一頭加浮標。每一頭都有內綱和外綱,這樣才好把鉛和浮標綁上去。
那時候, 我們不但為自己家的漁船張蓮網,還為別人家加工張蓮網。船主們都喜歡我爸爸定的尺寸。越來越多人請我家加工。記得大約是1987年,一塊蓮網的加工費大約七塊錢。比補網好賺一些。我們全家女生都在做張蓮網這工作。有時候船長們緊著要貨,我們就得趕貨。家里地板都鋪著網綱,新厝樓上樓下也鋪著,做好一塊網就接下一塊網。蓮藤、網綱堆積如山。漁家人織網人人都會,但張網就不一定人人都會。就我們大家庭人人都會,三個小嬸做得更快,后來大嫂二嫂嫁來了也會做。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家還在做這些工作。
后來慢慢地被機器代替了。現在也很少見到人工張蓮網 ,以前我們對手藝是很熟悉的。現在大部分人對織網張網都很生疏。
懷念手工年代,沒有一技在身,我們拿什么討生活。回想過去是這些技藝養活了我們。
我很佩服我們可以日復一日地做著這么枯燥的手藝活。
現在,織網的手藝悄悄地離我們遠去,想留,也留不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