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反映∶市區成業路一建設工地泥頭車跑冒滴漏,導致路面經常出現沙塵滿地的情況。記者前往實地走訪察看。
被沙泥掩蓋的成業路段。
【現場】
市民所反映的施工位置位于市區成業路中段。
以汕尾粵海水務公司為起點,沿著成業路向東北方行走不到100米距離,記者便看到該道路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上覆蓋了厚厚一層塵土,機動車駛過帶起的大量灰塵四處彌漫。路過的行人或摩托車(電動車)駕駛人,不得不趕快捂上口鼻。這些塵土是從該道路右側施工場出入的泥頭車所帶來。
工地出入口無配備沖洗設施,車輛駛出未進行沖洗。
記者循跡而至,發現該工地右側的施工圍擋處設置一出入口,時有泥頭車出入。出入的泥頭車車頂多數雖然有用篷布加以遮蓋,但密閉性都不是很好,行駛過程中塵土順著空隙向四外灑出;有些車行駛出來時,會把工地里面的沙塵帶出,飛出外面道路;更有個別滿載沙子的車輛,全無遮蓋堂而皇之駛向汕尾大道,且車輛的車牌被泥沙遮擋。
工地出入口無配備車輛沖洗設施,僅配備一條水龍頭,且無設置任何安全警示標志。
按照相關規定,運送渣土的車輛必須保持密閉,且進出工地前還需采取相應的清洗措施,杜絕沿途泄漏、灑落或者飛揚。記者觀察發現,該工地車輛出入并沒有設置沖洗槽、沖洗設施等,僅在出口位置放置的塑膠凳上架著一條出水管,車輛出入并沒有使用水管沖洗,水管的水直接流向地面。裝滿的泥頭車蓋上頂遮后便徑直離開了施工區域,車輪夾帶出了不少泥土。車輪上的沙子隨著水流流向道路中間或下水口,導致道路中間位置和排水口位置沙土堆積。此外,施工區域內大量泥土裸露在外,并無任何遮蓋防塵設置。
【呼聲】
市民陳女士就住在市區東城路附近的小區,每天她上班都需要經過成業路。她告訴記者,自從該工地圍擋施工后,成業路的泥頭車數量驟增,可泥頭車的遮蓋措施并不到位,跑冒滴漏現象格外嚴重,整條路滿是沙塵。“我騎行電動車上下班經過這里,遇到這些泥頭車,風一吹,滿臉都是沙塵。”陳女士說,“大部分泥頭車行駛速度很快。按照道路設計,成業路道路設計為40-60碼的行駛速度,我摩托車開60碼的時候,泥頭車車輛很快就超過我行駛速度。同時,這個出入口并沒有設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標志,過往存在安全隱患。”對此,陳女士向記者吐露了自己的擔憂。“地面都是遺落下來的沙土。每次開電動車或摩托車經過的時候,總是戰戰兢兢的,生怕沙子導致打滑摔倒。”
個別裝有泥沙的車輛未進行掩蓋徑直駛向市區道路,沙子掉落一地,車牌粘泥。
市民黃先生表示,遺落或泥頭車車輪等帶出的沙子順著流水堆積到路道的下水道,如果再遇上大雨沖刷,下水道口就容易淤堵。“城市施工建設,大家都是支持的。但工程施工也要同時顧及對居民出行的影響,施工不能漠視大家的出行便利。”市民王先生說道。
對照相關規定要求,成業路這一建設工地管理存在諸多不規范,如泥頭車密封措施不到位,工地圍擋外未張貼公示揚塵污染防治措施、負責人、揚塵監督管理主管部門、投訴舉報電話等信息,工地出入口無配備車輛沖洗槽、沖洗設施等。對此,市民希望監管部門切實加強監管,敦促相關企業和駕駛人員落實好責任主體,防止城市受到揚塵污染。
【快評】
城市環境的整改、提升,關乎城市發展的“顏值”、品質,說到底更是民生的安全、幸福問題。泥頭車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讓市民群眾是既“喜”又“厭”。“厭煩”之處,在于泥頭車的未能依規作業,折射出城市管理存在短板、行業監管不到位。
相關的法規要求其實已然明晰,如何從嚴落實規范化運作、切實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是問題關鍵,須加大力度。
【鏈接】
《汕尾市揚塵污染防治條例》第三章第一節第十七條工程建設相關單位應當履行揚塵污染防治義務中明確規定:施工單位應當具體承擔建設工程施工揚塵污染防治工作,制定具體的施工揚塵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建立揚塵污染防治工作臺賬,配備相關管理人員,落實施工現場揚塵污染防治措施。第十八條明確規定:施工單位應當在圍擋外粘貼公示揚塵污染防治措施、負責人、揚塵監督管理主管部門、投訴舉報電話等信息。建設工程施工工地地面應當實行硬地化管理,四十八小時內不作業的裸露地面應當采取定時灑水等揚塵污染防治措施;超過四十八小時不作業的,應當采取覆蓋等揚塵污染防治措施。同樣,第二節第二十五條 建筑垃圾、建筑土方、預拌混凝土等易產生揚塵污染的運輸揚塵污染防治明確要求:(一)施工場地應當配備車輛沖洗設施,場地與道路搭接段應當進行硬化;(二)運輸車輛駛出施工場地前應當進行清洗,運輸過程應當采取密閉防塵遮蓋,防止物料遺撒。而城區人民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泥頭車”管理通告》(汕市區府通(2022)3號)中也對“泥頭車”沖洗、運輸密閉性、行駛速度、行駛區域和限行時間也作出了明確規定。
汕尾日報記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