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琴
這是人民日報高級編輯劉虔對汕尾日報散文詩專頁的讀后感。《讀海三四五……》以海為鏡,通過多重視角與意象的疊加,構建了一個波瀾壯闊又細膩深邃的審美世界,將自然之象與心靈之境交織成一場深邃的生命對話。作者以“讀海”為線索,將大海這一自然意象升華為探究生命本質的哲學載體,展現了詩人對存在、記憶與自由的深刻思考。
散文詩開篇即以“讀海,你有一千種感覺在澎湃……”奠定了全篇的復調特征。這里的“讀”不是被動的觀察,而是人與大海的深度對話。“讀海”這一動作貫穿全詩,成為人與自然對話的隱喻。海被賦予了千重面孔——澎湃的、平靜的、虛幻的、真實的——恰如人心的復雜層次。作者寫道:“讀海。就是讀你自己內心里翻滾著生命的疼與愛……”在此,海不再是客體,而是主體精神的投射。波濤的激蕩與礁石的沉默,對應著生命中的歡愉與憂傷、獲得與失落。這種審美中的互文性消解了物我界限,而海也在“虛幻的真實,真實的虛幻”間成為了一面照得見靈魂的鏡子。
在結構藝術上,五個章節如同五重奏般構建起完整的詩意空間。“歸來”一章中“帶著身后的那一角海”的意象尤為精妙,這里的“一角海”既是實指也是隱喻,象征著外部世界在內心留下的精神印記。詩人用“海浪是另一種包容在柔軟里的光明”這樣充滿陌生化的表達,顛覆了傳統海洋意象的暴力屬性,賦予其母性般的溫柔特質。這種意象重構也體現了詩人獨特的審美力。而“你帶著身后的那一角海,歸來”一句,將漂泊者的身份與故土情結并置。“一角海”既是旅途的記憶碎片,亦是異化的自我符號,暗示歸鄉并非簡單的空間位移,亦是精神的重構。在下一章“水邊的眺望”中的“眺望。長長的眺望。亭亭玉立在海岸……”則指向一種永恒的未完成狀態——海在心上,卻永遠隔著距離。這種看似矛盾式的表達,也暗指現代人精神家園的追尋與失落,而“歸來”與“瞭望”等動作的描寫,則形成了時空交錯的敘事張力。
作者以密集的自然意象搭建起象征體系,如海浪是“另一種箴言”,海鷗與礁盤承載“昔日的記憶”,裙裾舞動定格“海邊最寧靜的時光”……這些意象并非單純的景物描摹,而是被賦予哲學意味的詩性符號,在激活讀者感官記憶的同時,也完成了從外部眺望到內心觀照的轉換,使詩歌獲得了超越時空的審美縱深。此外,“海之隅”這一章節以電影鏡頭般的動態捕捉,定格了“裙裾舞動”的瞬間之美。詩人通過“魚的自由”與“人的沉醉”的對比,借魚的影子隱喻人類對自由的追尋與向往,探討了存在與自由的關系。“懸浮于清晨的露水里萬千風荷的自由之歌”,則以露珠的短暫存在,來思考永恒與瞬間的辯證關系。“最愛唱陽光受孕的心上”這樣充滿生命熱度的詩句,將自然的生命力與人的精神渴望完美融合,體現了詩人對生命本真狀態的追尋。
終章“這一抔流水”則以微觀視角收束全篇,實現了從宏大敘事到個人體驗的詩意轉換。“曾經的大海,你的大海……”,既指代詩人也包含讀者,構建了開放的文本空間。詩人用“潛水一樣走進未來的自己”這樣極具張力的隱喻,將讀海的體驗升華為對生命歷程的思考。劉虔筆下的大海是多面的,有著青春般的激情與夢想,也有著春風秋雨的拼搏和對生命熾熱的愛,然最終以“不驚動巖石半點沉”的東方美學意境作結,余韻悠長。
綜而觀之,劉虔的這組散文詩不僅是一曲海的頌歌,更是一卷用浪花寫就的生命啟示錄。在當代散文詩愈發趨向碎片化表達的語境下,這種將外在自然與內在生命體驗相融合的詩作,無疑為散文詩注入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