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斌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核心競爭力。文化強則城市強,文化興則城市興。市委八屆九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提出大力推進文化強市建設,提速實施“百千萬工程”。這就為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形象、建設精神文明、凝聚價值認同、促進城鄉融合等全面釋放了新動能新優勢。汕尾作為文化大市,千百年來,廣府、閩南、潮汕、客家等多元文化交織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輝煌璀璨的海陸豐文化。我們要持續推進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興業與“百千萬工程”雙向賦能,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新高地,讓汕尾文化“特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亮色”。
一、以文正人,增強全民素質。全會要求,圍繞系統推進“百千萬工程”,做好盤活資源、塑造價值、動力增強“三篇文章”,加快打造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新標桿”。關鍵在于發動群眾、發動市場、發動社會,形成共同價值、一致行動。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人類行為無論是個體行為還是公共行為,都具有明顯的目的性和價值屬性。要讓這些行為具有建設性、正當性、一致性,則需要進一步塑造健康的、積極的、科學的行為價值規范。當前,規范行為價值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個地方落地見效,則要根植于當地的風俗習慣、價值取向和歷史傳承。在汕尾,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正字、西秦、白字和皮影等稀有戲劇,以及漁歌、麒麟舞、滾地金龍、錢鼓舞、英歌舞、河田高景、公平八音、客家山歌等文技藝術活動中,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不斷強化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實現“化”“知”“行”有效契合,以此更好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落細、落小,更好將其內化于人們心底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價值觀及其信仰,帶動理論學習與文明養成兩者良性循環。此過程,既將文明新風滲透到群眾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理中,細潤而深遠地增強了全民素質;也打通了“文化-業態-價值”轉化通道,形成獨特的海陸豐文化景象和文旅品牌。
二、以文聚力,涵養善治精神。全會要求,持續筑牢平安底線,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市,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全面維護公共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從善治角度看,汕尾文化的精神內核在于“善”,即為了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的“大善”,為了社會進步與事業發展的“中善”,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的“小善”和遍布身邊、觸手可及的“微善”。而這種“善文化”,蘊涵著識大局、辯善惡、好說理、求公正、促團結等元素,與“善治”理念一脈相通。要立足汕尾文化“善治”資源優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繪就平安新畫卷。一是完善公共空間的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為群眾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動空間,如法治公園、議事走廊、說理室等,消解城鎮化下彼此隔絕的原子化狀態,營造和諧互動、協同互助的善治局面。二是推動志愿服務體系建設。以自組織、群團組織、專業服務機構、行業協會、“一約六會”等為載體,鼓勵群眾參與城鄉治理。通過評優表彰、文明積分兌換禮品等方式,以量化的物質供給與精神滿足,充分激發群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內生動力與創新活力。三是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高揚主旋律、振奮精氣神,統籌網上網下、內宣外宣,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凝心聚力齊奮進,共同維護線上線下公共安全。
三、以文鑄魂,提升空間形象。全會要求,圍繞全域規劃、全域建設、全域治理、全域融合,全力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新突破。強調的是做好空間統籌,注重城鄉規劃的互聯互通,一體設計、多規合一,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空間理論中,空間不只是作為物理環境意義而存在,還包含主體意識、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等深刻內涵。要搶抓“百千萬工程”發展機遇,大力推進文化潤城惠民工程,全面提升城市空間形象品質,潛移默化提升群眾認同,形成固本、鑄魂、塑形的行動自覺。一方面,構建文化認同空間。充分挖掘能夠引起群眾自豪感的歷史文化和喚起群眾集體意識的風土人情,建設完善地方歷史博物館、文化公園、紀念廣場、教育基地等公共空間場所,并在車站、企業、學校、社區等將汕尾人引以為豪的文化元素上墻上榜。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讓人們真切感受到歷史底蘊、風土人情,無形中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另一方面,提升空間形象品質。空間形象會顯著作用于人們的心理感知。整潔有序的市域空間形象能夠有效抑制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反之,則會導致“破窗理論”“破罐子破摔”的亂象。因而,要全面打擊治理公共空間亂搭亂建、各類交通工具亂停亂放、公共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架空線纜散亂掉落、街道墻壁亂涂亂畫和張貼“小廣告”等問題,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加快推進城市更新、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打造安全、宜居、文明空間環境,不斷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文化生活需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以文興業,促進產業融合。全會要求,以系統推進“百千萬工程”為總牽引,深化落實黨建引領“三六九”工程,大力實施“產業興市攻堅年”“強縣富民攻堅年”“狠抓落實攻堅年”行動,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汕尾以振興文化產業為重心,推進文化與田園、科技、旅游、體育等方面的跨界合作與融合發展,涌現出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新體驗,大大增加了文化產業附加值,激發了廣大消費潛力,假日經濟熱潮涌動,城市活力持續迸發,百姓收入不斷提高。在這種背景下,更要千方百計做強做優做大“文化+”“+文化”產業,推動各類文化要素向經濟發展一線匯集,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城市魅力吸引更多游客觀光消費。一是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公共服務配套相協調。我們既要持續加強旅游賣點和引爆點的策劃研究,發掘文化資源稟賦,整合文化資源,振興文化產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也要加強旅游路線謀劃,完善交通、停車場、商業街等服務設施建設,聚焦質量安全、明碼標價、消費服務、滿意服務、維權保障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過周全的公共服務和厚重的“善”文化氣息打造“放心消費在汕尾”的品牌。二是促進文化產業數字化與實體化相融合。文化資源數字化、產品化、產業化、規模化、國際化,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汕尾的紅、藍、綠、古、特文化資源得天獨厚、異常豐富,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數字技術為核心,將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實體化處理。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文化傳播的時空普及與內容升級,實現文化產品更有震撼感和吸引力,進而實現汕尾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整體推進。
(作者系汕尾市社會科學專家,市委黨校公共管理和社會學教研部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