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眺望過一個皇朝逐漸遠去的背影;這里,曾留下蘇東坡訪問的足跡;這里,曾是俞大猷抗擊倭寇以“番鬼”祭旗的地方;這里,還留下一座既系著三甲鄉關情結、又是航海燈塔的甲秀樓。
近日,記者再次登臨陸豐甲子待渡山,尋覓它的多重文化印記。
一個皇朝的背影
待渡山最引人注目的古跡,首推進食亭。
南宋景炎元年(1276 年),宋都臨安失陷,元軍追迫,大臣陸秀夫、張世杰等護衛宋端宗趙罡及其弟衛王趙昺(宋端宗薨后繼任為宋懷宗),沿海路從福州逃至陸豐甲子門,駐扎在一座小山頭,意欲東進與文天祥會師,以圖東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彼時甲子豪紳范良臣進食勞軍,二帝驚魂稍定,膽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膽山”。恰漁民鄭復翁率眾勤王,帝封范良臣為右仆射,封鄭復翁為都統。
明朝三十五年(1607年),駐碣石水寨惠潮海防參將張萬紀、惠潮守備胡文烜為紀念這一段歷史,興建了進食亭。亭前立有石牌坊,上鐫“進食亭”三個大字。牌坊一對聯曰:“餉食矢孤忠,苔蘚祗今余碧血;維盤留舊跡,山亭終古挹芳型。”亭內有二對柱聯,其一上聯:“江亭舊勒端臨像,”下聯:“山月長明忠耿心。”其二上聯:“瀛石由來存古跡,”下聯:“蕪蔞以后見斯亭。”
進食亭,歷來憑吊者多有。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吳高《甲子門懷古》詩云:“煙浪云濤不盡頭,夕陽殘壘總生愁。英雄一走成今古,忠義千年貫斗牛。楓葉蘆花秋瑟瑟,龍船鳳艦水悠悠。今逢海宇清寧日,都把興亡付白鷗。”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著名學者屈大均登臨待渡山,寫下了《登瀛太子亭志》。其銘云:“天留一石,以作天家。君臣遺影,苔蝕如霞。蕪蔞之飯,化作瓊沙。銜珠青鳥,以瘞重華。”
清代陸豐竹枝詞亦有吊復翁辭:“待渡山前仰大風,誰知漁父即英雄。當年義烈同文烈,千載何人吊復翁。”
另據《登瀛范氏族譜·帆紀略》寫到:宋景炎元年冬十二月,端宗航海駐蹕甲子門,良臣公給軍三日,留帝游待渡山之登瀛坊,始鐫“君恩如海”四字于二帆石上,并鐫帝像于坊左之石,以示不朽。今,“君恩如海”石刻尚在。
進食亭舊亭已毀,新亭由甲子鎮人民政府主持,當地和外出鄉親捐資在舊址重建,2004年夏動工,2005年秋竣工。
俞大猷以“番鬼”祭旗
據乾隆版《海豐縣志》記載:“嘉靖三十九年,倭寇來侵。潮賊張璉使其黨王伯宣誘倭助已,倭至潮,侵入海豐界,其鋒甚熾。”“(嘉靖)四十三年,官軍御倭,連破于大德港,盡殲之。倭即璉黨王伯宣所誘者。都御史吳桂芳調兵六萬,以總兵俞大猷帥之,大猷以花腰蜂五百人,為前鋒,倭輒潰營,七破其三。倭望見花腰蜂旗號,輒股栗思遁。我兵乘勢縱擊,戰于水神水溝,又戰于海豐大德港,連破走之,俘斬二千有奇,奔潰下海,覆溺殆盡。”
俞家軍大捷后,俞大猷令工匠在碣石衛城東南城垣(今碣石鎮望海樓村、碣石老干部活動中心的后山。)的一塊巨石上鐫刻上“萬世太平”四個楷書大字,祈求沿海再無倭患、人民安居樂業。
罕為人知的是,俞家軍起兵殲倭時曾在碣石衛轄下的甲子所待渡山誓師,以數名“番鬼”(倭寇)祭旗。據甲子清道光丙午科舉人張光棟《學海堂筆記》載:(嘉靖四十三年)俞大猷曾在甲子待渡山誓師,以所俘三名倭寇作為犧牲以祭旗。尸葬山之東巔,照其所求東望倭鄉。俞總兵以詩言志,揮筆寫下《試劍石》詩:“名劍淵沉誰得知,無端自躍欲何為?祗從賊子斬頑石,莫若終沉在水時。”
今“番仔墳”尚在,為海陸豐抗倭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
鄉關情結甲秀樓
清乾隆辛卯科舉人張鳳鏘撰《甲子乘》“甲秀樓記”條載:“嘉慶十年(1805年)春,臬憲吳(俊)公緝匪至甲,選勝來游,步山椒而登焉,周旋流覽。謂:山居甲之巽位,巽為文峰,宜增高以培地脈。隨命工結構,匝兩月而層樓以成。公又謂:天蓋鐘秀,于是錫以嘉名顏其上曰:甲秀樓。”
甲秀樓為二層泥塔,用三合土夯成。塔形挺拔,結構精巧,高約十五米,呈六角形。塔剎為寶葫蘆剎頂,塔尖直指藍天。甲秀樓橫匾由臬憲(廣東道臺)吳俊操管親書。第一層門口對聯由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舉人張光棟撰并書:上聯:書云大手筆,下聯:障海小神山。但由于年代久遠,字跡模糊,2006年重修甲秀樓時請現代書法家李守誠書之。第二層門口對聯,上聯:文筆干霄漢,下聯:鋒針插海山。門額:天柱高。
據專家考證:待渡山甲秀樓是我國嶺南沿海用灰、沙、土“三合土”在山頂夯構的三座塔中唯一現存的一座泥塔。甲秀樓一直以來系著三甲人民的鄉關情結,又是航海的燈塔。如今,甲子待渡山甲秀樓(塔)已被陳澤泓編著的《中國古塔全譜》一書收錄。
汕尾日報記者 沈綠洋